名字学 > 生肖起名 > 俗话中的“龙生九子”分别是什么?又分别是和谁所生

俗话中的“龙生九子”分别是什么?又分别是和谁所生

投稿人:名字学起名网2022-04-30 15:05:27

俗话说“龙生九子,各有不同”这是以一种形容来表达人和人之间的差异性和不同,泛指同胞。

那这句话中的龙生九子是什么?-为什么又不同呢?-

俗话中的“龙生九子”分别是什么?-又分别是和谁所生

龙是我国以及很多东南亚地区古代传说中的物种,代表着祥瑞,是权利和威能的代表。

古籍中对龙的外形也是描绘得相当详细,虽然每个版本中,龙的介绍都有所差别,但总体还是差不多的。

《说文解字》中曾载:"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宋人罗愿为尔雅所作的补充《尔雅翼》中,却有"释龙":"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有人说,西方典故中的龙为什么和东南亚龙的外形不同,司机只能说,西方的信仰和图腾和东方有很大的区别,西方人认为龙是邪恶的代表,即为‘古蛇’而龙代表的和撒旦在西方人心中的意味是一样的。

龙生九子,凤育九雏

俗话中的“龙生九子”分别是什么?-又分别是和谁所生

古典中,对龙的描绘是这么写的,龙性本淫,可驭万物,而龙生九子的典故,其实就是龙和不同的动物结合生下的子嗣。

老大:囚牛

囚牛是九子中的老大,是龙和犀牛结合所生,喜好音乐,常常蹲在琴头上欣赏弹拨弦拉的音乐,因此,现在很多乐器的琴头都刻有囚牛的形象,这种琴,我们也叫做‘牛头胡琴’。

2.老二:睚眦

睚眦在九子中,喜好斗杀,有句俗话叫做‘睚眦必报’,就说明了睚眦的好战心态,睚眦的形象一般都出现在武器,例如,刀,剑的手柄之上。

古人,乃至现在很多地方,为了彰显某个地方的威严和肃穆,也会在装饰或是手柄上刻画这种生物。

3.老三:嘲风

俗话中的“龙生九子”分别是什么?-又分别是和谁所生

嘲风是龙与猴子所生,喜好登高,望远,古代有钱家的房舍崖顶就是雕刻的嘲风的形象,有去过故宫旅游的同学应该都见过故宫中宫殿的房檐角的那只朝天张望的兽形雕刻,就是嘲风。

寓意着震慑妖魔,清除灾祸,当然也是为了彰显吉祥,美观和威严。

4.老四:蒲牢

俗话中的“龙生九子”分别是什么?-又分别是和谁所生

蒲牢是龙和蛤蟆所生,声音高昂嘹亮,喜好吼叫,见过大钟的人应该都会发现,钟上有一只造型奇特的兽形雕刻,这就是蒲牢。

关于蒲牢还有个很好笑的典故,那就是,蒲牢虽然贵为龙子,喜好吼叫,但却格外的害怕鲸鱼,这也就是为什么把蒲牢作为钟,而寺庙中的木鱼却是鲸鱼的外形姓龙属猴女孩取名,一方面是震慑,一方面是让两者的声音相得益彰,响彻九霄。

5.老五:狻猊

俗话中的“龙生九子”分别是什么?-又分别是和谁所生

狻猊是龙和狮子所生,喜欢静坐,不喜欢动,很多古院门口的石狮子就是狻猊,但在古代的时候,狻猊的石像其实是寺庙才专用的,佛祖座下神兽,寓意的威严和震慑。

6.老六:霸下

俗话中的“龙生九子”分别是什么?-又分别是和谁所生

又名赑屃,是龙与乌龟所生,关于霸下还有一段神话故事,传闻霸下能翻江倒海,海中霸王,当大禹治水时,收服了霸下,霸下便帮着大禹一同治理河道,治水完成后,大禹为了防止霸下以后继续翻江蹈海,便在霸下的背上驮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所有人的功德,这样,也使得霸下寸步难行,因此,还有了石龟一名。

现在有的河岸边,也会有一只龟形动物驮着石碑的石像,其实那就是霸下!

7.老七:狴犴

俗话中的“龙生九子”分别是什么?-又分别是和谁所生

又名宪章,狴犴是龙与虎所生,传闻中的狴犴明辨是非姓龙属猴女孩取名,仗义直言,义气非常,于是,古代狴犴的形象大多出现在衙门门口,寓意着威严和维护衙门的肃穆正气!

8.老八:负屃

俗话中的“龙生九子”分别是什么?-又分别是和谁所生

负屃和霸下是一母同袍,但霸下更像母亲,而负屃则更像龙,所以外形还是龙形为主,负屃喜好文,我国碑碣的历史久远,内容丰富,它们有的造型古朴,碑体细滑、明亮,光可鉴人;有的刻制精致,字字有姿,笔笔生动;也有的是名家诗文石刻,脍炙人口,千古称绝。而负屃十分爱好这种闪耀着艺术光彩的碑文,它甘愿化做图案文龙去衬托这些传世的文学珍品,把碑座装饰得更为典雅秀美。它们互相盘绕着,看去似在慢慢蠕动,和底座的霸下相配在一起,更觉壮观。

9.老九:螭吻

俗话中的“龙生九子”分别是什么?-又分别是和谁所生

又名蚩吻,鸱吻。九子螭吻是龙与鱼所生,因此螭吻有着龙与鱼的特征,龙头鱼身。《太平御览》有如下记述:"唐会要目,汉相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厌火祥。"文中所说的"巫"是方士之流,"鱼虬"则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属水性,用它作镇邪之物以避火。

所以螭吻一般都出现在房屋的屋顶角落,用以去火免灾的寓意。

下一篇 :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浏览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