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学 > 英文名字 > 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的“红色课改”

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的“红色课改”

投稿人:名字学起名网2021-07-05 17:06:24

红色革命文化教育如何入耳入脑入心,融入儿童生活全过程、全时空,成为新时代儿童的成长正能量?在江西省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教育者以不变初心与创造智慧,让红色基因融入立德树人的鲜活实践,创新实施革命文化教育,引导孩子“做一个温暖明亮的现代中国人”。

——————————————————

2018年7月,正值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建校110周年,学校的小杜鹃艺术团为各界宾朋奉上一场美轮美奂的演出。

演出落幕,台下有一群老人久久不愿离去,他们眼含热泪,即兴唱起红色歌曲、附小校歌……

学校教师好奇地上前询问,才知道他们是20世纪60年代的附小校友,也是小杜鹃艺术团最早的一批团员。

“小杜鹃艺术团成立于1968年,当年通过拥军联欢、传唱爱国歌曲,把一颗红色的种子种在学生心中。”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长易艳丹说,“一任又一任校长、一代又一代师生,都把红色革命文化教育作为不变的初心,让红色基因融入中国儿童的核心素养。”

这是一种责任担当,又是一份情感认同。在南昌这座英雄城,在这样一所百年老校,教育者用他们的爱与智慧,创造出深受儿童喜爱的“全员参与、全程关注、全学科融合、全时空链接”的红色文化教育生态。

一本手册带火的“网红打卡地”

在孩子上小学以前,楚悦妈妈像许多80后家长一样充满焦虑: “时下一个流行语叫‘鸡娃’,说明对于什么是好教育,家长都很茫然和躁动。”

这也不难理解,当她第一次看到孩子带回一本《FX乐玩手册》,下意识有点烦躁: “要参观这么多景点,孩子哪有时间?”

楚悦妈妈说的手册,是一本红色封面薄薄的小册子,列出了南昌市的20多个红色革命场馆、博物馆、图书馆,让家长在节假日带孩子去参观。“FX既代表附小,也寓意发现、分享。每参观一个景点,要记录下感受,还要签章。”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少先队大队部总辅导员陈璐解释说。

尽管起初有些不情愿,但孩子的成长变化让楚悦妈妈深受触动。“孩子从中了解到真实的历史,懂得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许多人用流血牺牲换来的。”

特别是在许多场馆,看到穿着附小校服的高年级学生在做红领巾讲解员,楚悦很羡慕,她的理想也从做一个漂亮小公主变成了努力当上红领巾讲解员。

看得出,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活动引导,家长们懂得了什么才是对孩子更有价值的教育,同时也更加乐意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活动中来。

“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导弹之父’是谁吗?”在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玉泉岛校区的“家长讲堂”上,从事电台播音主持的学生家长万女士正在讲述钱学森的故事,台下坐的都是报名小讲解员的学生,他们必须通过学校一系列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

“我已经做了3年小讲解员,为了讲好南昌起义的故事,我课外看了许多历史书。”六年级学生董竹青自豪地说。第一次走进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面对观众怯生生的她,如今已是省内、国内演讲比赛中的常客,刚刚还在全国少工委拍摄的网上主题队课中出镜。

“每次听完我的讲解,观众还会问许多问题,碰到不会的问题,我就回来上网查询,或者请教老师。”小讲解员的历练让五年级学生刘景科爱上了社会志愿服务,他还和妈妈参加了一个公益组织,节假日经常到社区关爱孤寡老人。

如今在学校,一共有600多位小讲解员活跃在全市各大红色革命场馆。而他们自身的成长变化也启示家长去关注分数以外更重要的东西。

让家长万女士感触颇深的是,今年春节,学校给孩子布置了一份特殊的红色寒假作业——寻访身边的英雄模范人物。在社区的党员活动室里,一位87岁的志愿军老战士给孩子们讲述参加抗美援朝的经历: 在炮火中坚守阵地、火线入党、受到毛主席接见……这些珍贵记忆让孩子们听得入了迷。

提及这份红色寒假作业,玉泉岛校区大队辅导员朱绮说: “这是我们给一年级孩子布置的寒假小课题,要成为少先队员,必须完成好这份作业。”

寒假里,小杜鹃管乐团的孩子开展了“我们的国歌”小课题研究。“他们虽然经常演奏国歌,但国歌的词曲作者是谁?国歌是在什么背景下创作的?许多孩子都不知道。”管乐团指导老师万义欣说。

师生们一起观看红色电影《风云儿女》,又上网查询资料,他们还带着手抄报走上街头访问路人: “叔叔,您知道国歌的词曲作者是谁吗”“阿姨,请问国歌的原名是什么”?

“你们的研究太有意义了!”受访者纷纷为孩子们点赞。经过调查研究,孩子们写出了一份调查报告,报告中写道: “我们既要唱奏好国歌,还要做好国歌宣传员,让更多人了解国歌、为祖国自豪!”

类似的教育活动,在学校还有许多。“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我们设计推出了一系列红色革命教育的主题活动,包括完成100个红领巾小课题、寻访100位英雄模范人物、培训100位红领巾讲解员、拍摄100部红领巾Vlog、播出100个红色小故事……”朱绮介绍说。

如此系统化、多层次的教育设计,营造了一个磁力强大的红色革命文化学习场,而这个磁场的半径还在不断向周围延伸、拓展。

“我们的乐玩手册就像一本红色打卡地图,让各个红色革命场馆都成了孩子节假日最爱去的‘网红打卡地’。”班主任席文骅笑称。

一切像盐溶于水般自然

作为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叠山路校区的一名青年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黄茜曾经遇到一个困惑: 

有没有人知道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的英文名或是缩写?_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兴龙外国语小学_泉州师范学院附属丰泽小学教学质量怎么样啊?有提高吗

“课本中一些作品,像方志敏的《清贫》、反映抗美援朝的《青山处处埋忠骨》等,可能年代有点远,孩子们很难有真切体会。”

怎样让红色革命文化贴近现代儿童?几年前,学校开设了一门四季“节”奏融合课程,黄茜从中找到了灵感: “起初是结合传统二十四节气进行学科拓展,后来我们想到,这个‘节’也可以指中国人的气节、节操。”

不久后的一节融合课程,课堂上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年近90岁的抗战老兵印余生。当胸前挂满军功章的印爷爷走进教室,孩子们发出一阵惊呼。印余生12岁就参加革命,先后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他绘声绘色的讲述深深地感染着孩子们。

印余生讲完,孩子们把他团团围住: “爷爷,您见过日本鬼子吗”“爷爷,打仗时您害怕吗”?面对这些孩子气的问题,印爷爷笑了: “我是一名战士,再难的战斗也要冲锋在前。”孩子们禁不住报以热烈的掌声。

没想到,一周后一个叫肖雅宸的孩子来找黄茜: “老师,我有一件礼物想送给印爷爷。”“礼物?”黄茜一愣,孩子从身后拿出一件物品: “你看,这是我做的瓷板画作品。”黄茜接过一看,不禁心头一热,瓷板画上画的是在一棵梧桐树下,一群孩子正围坐在树下听老爷爷讲故事。

“瓷板画是南昌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把这门民间技艺引进校园,勉励孩子要像瓷板画一样经受住高温淬炼,革命精神永不褪色。”在学校教授瓷板画的校外教师李凌波说。

自然如水的教育,让红色基因悄然融入孩子的精神血脉中。如今的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已经编制完成一张完备的红色课程图谱,而如何在教学中做好红色革命文化的传承与渗透,考验着教师的智慧。

“同学们,你们听过潘冬子运盐的故事吗?革命时期,红军被困在山上,聪明的潘冬子想了一个办法,和爷爷一起为红军送去了宝贵的食盐。”

这是教师张越群一节课的开场白,仅从这段话能猜出他教什么学科吗?思政课,语文课,还是历史课?答案出乎许多人意料,他是教小学科学课的。

“三年级上学期讲到‘溶解’这一课,原来的教学导入是做食盐溶于水的小实验,但这个实验学生其实早就知道了。”怎样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呢?想到潘冬子的故事,张越群眼前一亮。

果然,这个不一样的教学导入让学生大为好奇。张越群接着往下讲,原来,潘冬子先让盐溶于水,把盐水倒在棉衣上晒干,从而躲过哨卡的检查,上山后再把棉衣放在水里揉搓,把水倒进锅里煮干,锅里剩下的就是白花花的盐了。

学生们恍然大悟,张越群这才言归正传: “潘冬子用的办法啊,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溶解和蒸发的知识。”

别出心裁的教学导入,一下子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红色精神也潜移默化地沉淀在学生的心底。

“红色革命教育应该像盐溶于水一样,通过实践认知和情感体验,内化为孩子的精神素养。”张越群深有感触地说。

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兴龙外国语小学_泉州师范学院附属丰泽小学教学质量怎么样啊?有提高吗_有没有人知道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的英文名或是缩写?

也因此,在这个校园里,红色精神像空气一样,与孩子的生活水乳交融般地弥漫着、流淌着。

一节历时一年的全校“大课”

正是南昌市下班高峰,熙熙攘攘的地铁站里,一个女孩伫立在电视大屏幕前,久久不愿离去。

电视里播放着南昌“爱心厨房”的故事: 年过六旬的万佐成、熊庚香夫妇坚守18年,在医院附近提供“1元共享厨房”,让病患能够尝到“家的味道”。

这个女孩叫吴欣妍,是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香溢花城校区五年级学生。开学初,学校少先队组织了红色寻访系列活动,吴欣妍和小伙伴来到“爱心厨房”,聆听万佐成夫妇讲述他们的故事。此后的江西省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上,吴欣妍代表学校参赛,动情讲述寻访“爱心厨房”的故事。“就是身边这些普通的人,他们微小却温暖的行动,让我们看到红色精神的传承,也让我懂得长大了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她们的寻访故事感动了评委和听众,吴欣妍最终获得了大赛一等奖。

“在今天的和平年代,红色革命教育不仅要让孩子重温硝烟纷飞的岁月,而且要让孩子走进广阔的社会生活去寻访、体验和感悟,这同样是他们成长中的重要一课。”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香溢花城校区执行校长项慧卿说。

或信手拈来,或精心设计,或大胆创造,在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教育者充分运用了“全课程”思维,把一切教育契机都变成一节节成长大课。

曾经有这样一项历时近一年,由师生、家长、校友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至今让每一位经历者回想起来都激动不已。

那是2017年秋季学期,正值八一南昌起义90周年,也是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建校110周年前夕,师生们决定排演一出大型校史剧来纪念这一时刻。

“大型”二字,一点儿都不夸张。这部名为《红领带红领巾》的校史剧含序幕、尾声一共8幕,演出时长两个小时,参演人员上千人,从采访、创作、编剧、选角到排练、上演有没有人知道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的英文名或是缩写?,用了将近一年时间。

“老师,究竟什么是‘八一精神’?”故事的序幕是学校“八一中队”的孩子在校园的百年榕树下要排演一出纪念建军节的节目,向大队辅导员发出疑问。

循着问题,孩子们穿越百余年校史,从满目疮痍的岁月里建校、到当年的家长参加南昌起义,再到抗战期间辗转流连、耕读不辍,一直到新时代红色革命精神薪火相传……在国史、军史、校史纵横交融中烘托出鲜明的红色主题。

“剧中的故事都是校史上曾经发生的,剧本也是师生自己创作的。为了搜集素材,我们采访了不同时期的老领导、老教师、老校友。”易艳丹说。

泉州师范学院附属丰泽小学教学质量怎么样啊?有提高吗_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兴龙外国语小学_有没有人知道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的英文名或是缩写?

“全剧没有一个专业演员,完全由师生自己出演,从全校报名、海选到最终确定人选,过五关斩六将。”音乐教师何丹就是序幕中辅导员的扮演者,“这是一段非常美好的回忆”。

但实际上,排演过程可谓“痛并快乐着”。“所有排练都是在周末或节假日进行有没有人知道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的英文名或是缩写?,大家舍弃了休息时间,一些家长推掉了孩子的课外辅导。”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红谷滩校区大队辅导员邓剑说。

暑假里,师生们顶着闷热与酷暑,集中在学校风雨操场排练,没有空调,学校调来了几台大风扇,又搬来冰块降温,但每次排练结束,每个人的衣服都被汗水湿透了。

“我当时才上二年级,一句台词一个走位都要练很久,有时候真想放弃。”六年级学生赖真希回忆说,“但演完以后才明白,流过的每一滴汗水都不会白费。”

“这部剧对我有特殊意义,因为我的外公和爸爸也是附小毕业的。”六年级学生曹涵宇说,“虽然排练过程很艰难,但通过这次演出,我为学校的红色历史深感自豪。”

就像孩子们说的那样,历时一年的校史剧排练,真正像一次感动心灵的成长大课,让每个人在参演校史中感悟家国情怀,得到可贵的精神淬炼。

“正式演出结束时,所有参演人员情不自禁地拥抱在一起,流下了激动的泪水。”现在说起来,易艳丹的眼眶仍忍不住湿润了。

从此在学校,《红领带红领巾》成了深受师生喜爱的保留剧目,经常以分幕形式在小剧场演出。一幕幕耳熟能详的情景背后,那些精神、情感与记忆也在校园里不息流传。

一场传承半个世纪的“红色课改”

提起在学校的学习生活,让学生们颇感自豪、幸福感满满的一门课程,就是学校的电影课。

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第一个在校园里建立了红领巾电影院,播放爱国主义影片,开启了利用“新媒体”教育学生的先河。到1990年后,学校又将这一做法丰富完善,推出了红色电影院课程。

如今,学校开设了电影思政课程,通过“看一部红色电影、演一个影视片段、唱一首电影歌曲、讲一个电影故事、写一篇观影感受”等“五个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

从这样一门电影课程的变迁,可以看出半个世纪以来,附小人在红色革命文化教育上的坚守与创造。

回溯学校发展历程,还有许多令附小人引以为傲的改革创新。20世纪60年代,学校就成立了小杜鹃艺术团,深入部队互动联欢,让孩子们从小爱党、爱国、爱军。20世纪80年代,学校在市教育局支持下,率先实行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探索走班制教学。时任校长陈国珍受邀在全国教育工作会上作经验分享。

有没有人知道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的英文名或是缩写?_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兴龙外国语小学_泉州师范学院附属丰泽小学教学质量怎么样啊?有提高吗

这些不同时代的大胆创造不断积淀、不断丰厚,发展成为如今附小“爱党旗、爱国旗、爱军旗、爱团旗、爱队旗”的“五旗教育”和包括红领巾电影院、电视台、广播站、画廊、阅览室在内的“五红阵地”。

在一些地方和学校的红色教育存在“空心化”、表面化的背景下,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何以能长盛不衰、常抓常新?

“我们很重要的一条经验,用好课程改革的智慧,唱响红色教育主旋律。”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教学科研部部长余娜说。

以思政课教学为例,“联动大教研”是学校坚持多年的一项研修机制。如今的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已经是拥有8个校区、下辖两所幼儿园、师生逾万人的集团学校,这也使得教师研修有了规模效应。每个月,各校区先经过集体备课,推选两节思政精品课,然后汇总到教学科研部,在集团进行公开课教学,现场做课、同行互评,省市级专家把脉问诊,教学成果资料面向全市共享。

“除了思政课教学的主阵地,我们还充分运用小组合作、项目化学习、多学科融合、综合实践等新工具新方法,从课程到教学、从校内到校外,全方位营造了一个红色育人的教育生态。”余娜说。

如何用好红色教育资源,对今天的孩子进行价值引领?这是易艳丹一直思考的重要命题。

2016年,学校提炼半个多世纪的改革实践与办学传统,对办学文化进行重新设计,提出了新的育人目标——“做一个温暖明亮的现代中国人”。

“温暖、明亮是孩子化的语言,代表着健康、善学、创思、审美、担责,等等。”易艳丹解释说,“这既是我们对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化表达,也是对红色革命文化教育的价值认知。”

与育人目标相对应,学校构建了“种子课程”,同时创新教育评价方式,推出“种子成长手册”、发行校园“种子币”,全过程评价、记录、衡量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成长变化。

学校规定,学生获得的种子币可以在校园里流通,兑换各种学习用品、小玩具、纪念品。让教师感动的是,许多学生得到了种子币,都舍不得兑换,而是像宝贝一样珍藏起来。为了满足学生的收藏愿望,学校又推出了数字化的“种子币兑换”机制。

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看得出学校教育对孩子的影响,真的就像在孩子心田播下一颗小种子,随着岁月不断“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是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的教育精神。同样有这样一件小事,让易艳丹看到附小精神的影响。

一次外出打车,听说她是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的老师,出租车司机高兴地说: “哎呀,我也是附小毕业的。”临下车,司机跑过来给易艳丹开车门,然后执意说: “老师,我不收您的车钱。”

那一刻,易艳丹满心都是温暖与感动。“多年来,学校始终坚守的育人价值,就是让这里走出的每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是一个有家国认同的人,是一个能发光、有价值的个体。这,也是教育本来该有的样子。”

《中国教师报》2021年05月12日第1版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浏览本文